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可能有人會問「首因效應」是什麼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有什麼影響?那我要告訴你這之間的聯繫可大了,尤其是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首因效應」,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最先提出的,指雙方交往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以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第一影響真的那麼重要嗎?答案不言而喻,第一印象也並非完全正確,完全公正,但往往會給對方在1雙方交往關係的程度上做出一個判斷。
也就是說從第一印象%80的可能性決定了倆人關係的深淺,這也許就是從第一印象決定了倆人會是點頭之交,還是知心之交。
所謂「首因效應」應用我們的生活當中,貫穿我們所有的第一次見面。大家應該都有被老師提問抽到回答的經歷吧。
回想一下你們班裡面有沒有因為第一次被老師提問而不知所措,而慌慌張張回答不了一個令老師滿意的答案的同學呢,久而久之即使你鼓起勇氣舉手搶答,老師也不會在提問這樣的同學。
很不幸,我從前就是那個同學,造成了我好一陣子對這門學科的厭惡,好在後來我們那個老師生孩子了,我自己也就慢慢調整過來了。
那如果是沒有調整過來呢,這樣的學生會自己胡思亂想從而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性格也會變得孤僻,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好。
這其實就是「首因效應」不被重視的一個小事件,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若孩子在第一次提問時,老師能做到好好的引導孩子,或許就能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並且這還可能不是一時的傷害,對他以後自己獨立走向社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用物理的角度來解釋大概就是小時候一點一滴是量變的過程,而長大之後則是一個質變的轉變。
生活中對還在而言每天都在上演「首因效益」,做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更要做好對孩子的關心和關注。
可仙可仙的武亦姝小姐姐考試清華不是沒有理由的,憑什麼別人家的的孩子咋都如此優秀呢,人家的爸爸回家後從來不玩手機,甚至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不能說武亦姝考上清華全是因為她爸爸回家不玩手機,但是如此優秀的孩子的成長肯定是與父母的悉心教導是離不開的啦。所有家長在孩子的每一次「首因效應」中都極為重要。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講解關於「首因效應」,父母應該怎麼辦。
第一:孩子最早接收的「首因效應」都是來著於父母。
「首因效應」看似高大上的1一個詞其實沒有那麼深奧,蘊含在生活當中的每一件小事情當中,只是我們並未知道這就是首因效應。
若是父母衣冠整潔,家中環境潔凈,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從小養成愛收拾,愛整潔的好習慣。
但如果父母明知今天是第一次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也衣冠不整的去參加,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但孩子依然有樣學樣,長大之後也如此這般模樣。
就好比孩子從小生活在酒鬼母親和賭鬼父親的「管教」下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也許就是俗語里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道理吧。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採取什麼方式教育孩子至關重要,這也是一種「首因效應」,父母怎麼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孩子對以後孩子的一個管教方式。
因為早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的管教方式會深入他們的心,以後會以同樣的方法去管教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以後自己的孩子。
都說「性本善」,當孩子涉世未深,還不知如何明辨是非,當他們的父母遇到的不同事情在他們面前的處理方式往往會讓孩子影響深刻。
在以後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所以家長第一次做出正確的師範至關重要。
例如:在孩子懂事後就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學會尊重人……在許多時候,父母遇事後的態度就是孩子的一把度量尺,也就是不知不覺的「首因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好比去帶孩子去商場,結賬完出商場門發現孩子手裡多拿了一個棒棒糖,也許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不能正確的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或者一味的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縱容孩子。
那麼也許就會給孩子留下一下商場裡面的東西可以隨便拿的印象,這大概就是「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一個導火索。
當遇到這種事情,不應該不動聲色的帶著孩子離開,更不該對孩子破口大罵,而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無異於偷。
因為那是在商場工作人員不知情並且沒有付錢拿出來的,告訴孩子應該回去道歉,告知孩子他的行為嚴重性,並表示我願意支付這個棒棒糖的錢。給還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接觸到的是好的「首因效應」。
再者便是當父母本身犯錯時,不要試圖去逃避,敢於跟孩子直面自己的過錯,孩子的正確價值觀養成比家長在孩子面前所謂的面子重要得多。
第三:多用正確的方式誇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興高采烈把在學校遇到的有成就感的事帶回家跟父母分享時,家長不能以忙為理由拒絕孩子,這其實是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一個非常好的渠道。
如果因為忙而拒絕孩子,孩子久而久之會認為這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會讓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孤僻,在校不願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回家不願與家人溝通。
而父母在孩子如此多的第一次時,既要有嚴厲的批評,又要有正確的鼓勵誇獎孩子的方式,父母要做到平衡孩子心中的那一桿秤。
以上便是我說總結面對「首因效應」父母該如何正確處理的三點。別讓不重視「首因效應」害了孩子,「首因效應」從父母做起,正確運用「首因效應」給孩子奠定一個美好未來。
大家對首因效應有什麼見解和想法?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說出你的意見。我們一起探討~
關注椰子媽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重視「首因效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每一步
文章純屬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可能有人會問「首因效應」是什麼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有什麼影響?那我要告訴你這之間的聯繫可大了,尤其是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首因效應」,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最先提出的,指雙方交往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以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第一影響真的那麼重要嗎?答案不言而喻,第一印象也並非完全正確,完全公正,但往往會給對方在1雙方交往關係的程度上做出一個判斷。
也就是說從第一印象%80的可能性決定了倆人關係的深淺,這也許就是從第一印象決定了倆人會是點頭之交,還是知心之交。
所謂「首因效應」應用我們的生活當中,貫穿我們所有的第一次見面。大家應該都有被老師提問抽到回答的經歷吧。
回想一下你們班裡面有沒有因為第一次被老師提問而不知所措,而慌慌張張回答不了一個令老師滿意的答案的同學呢,久而久之即使你鼓起勇氣舉手搶答,老師也不會在提問這樣的同學。
很不幸,我從前就是那個同學,造成了我好一陣子對這門學科的厭惡,好在後來我們那個老師生孩子了,我自己也就慢慢調整過來了。
那如果是沒有調整過來呢,這樣的學生會自己胡思亂想從而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性格也會變得孤僻,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好。
這其實就是「首因效應」不被重視的一個小事件,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若孩子在第一次提問時,老師能做到好好的引導孩子,或許就能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並且這還可能不是一時的傷害,對他以後自己獨立走向社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用物理的角度來解釋大概就是小時候一點一滴是量變的過程,而長大之後則是一個質變的轉變。
生活中對還在而言每天都在上演「首因效益」,做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更要做好對孩子的關心和關注。
可仙可仙的武亦姝小姐姐考試清華不是沒有理由的,憑什麼別人家的的孩子咋都如此優秀呢,人家的爸爸回家後從來不玩手機,甚至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不能說武亦姝考上清華全是因為她爸爸回家不玩手機,但是如此優秀的孩子的成長肯定是與父母的悉心教導是離不開的啦。所有家長在孩子的每一次「首因效應」中都極為重要。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講解關於「首因效應」,父母應該怎麼辦。
第一:孩子最早接收的「首因效應」都是來著於父母。
「首因效應」看似高大上的1一個詞其實沒有那麼深奧,蘊含在生活當中的每一件小事情當中,只是我們並未知道這就是首因效應。
若是父母衣冠整潔,家中環境潔凈,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從小養成愛收拾,愛整潔的好習慣。
但如果父母明知今天是第一次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也衣冠不整的去參加,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但孩子依然有樣學樣,長大之後也如此這般模樣。
就好比孩子從小生活在酒鬼母親和賭鬼父親的「管教」下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也許就是俗語里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道理吧。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採取什麼方式教育孩子至關重要,這也是一種「首因效應」,父母怎麼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孩子對以後孩子的一個管教方式。
因為早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父母的管教方式會深入他們的心,以後會以同樣的方法去管教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是以後自己的孩子。
都說「性本善」,當孩子涉世未深,還不知如何明辨是非,當他們的父母遇到的不同事情在他們面前的處理方式往往會讓孩子影響深刻。
在以後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所以家長第一次做出正確的師範至關重要。
例如:在孩子懂事後就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讓孩子學會分享,讓孩子學會尊重人……在許多時候,父母遇事後的態度就是孩子的一把度量尺,也就是不知不覺的「首因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好比去帶孩子去商場,結賬完出商場門發現孩子手裡多拿了一個棒棒糖,也許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不能正確的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或者一味的以孩子還小為理由縱容孩子。
那麼也許就會給孩子留下一下商場裡面的東西可以隨便拿的印象,這大概就是「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的一個導火索。
當遇到這種事情,不應該不動聲色的帶著孩子離開,更不該對孩子破口大罵,而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無異於偷。
因為那是在商場工作人員不知情並且沒有付錢拿出來的,告訴孩子應該回去道歉,告知孩子他的行為嚴重性,並表示我願意支付這個棒棒糖的錢。給還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接觸到的是好的「首因效應」。
再者便是當父母本身犯錯時,不要試圖去逃避,敢於跟孩子直面自己的過錯,孩子的正確價值觀養成比家長在孩子面前所謂的面子重要得多。
第三:多用正確的方式誇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興高采烈把在學校遇到的有成就感的事帶回家跟父母分享時,家長不能以忙為理由拒絕孩子,這其實是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一個非常好的渠道。
如果因為忙而拒絕孩子,孩子久而久之會認為這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視,會讓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孤僻,在校不願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回家不願與家人溝通。
而父母在孩子如此多的第一次時,既要有嚴厲的批評,又要有正確的鼓勵誇獎孩子的方式,父母要做到平衡孩子心中的那一桿秤。
以上便是我說總結面對「首因效應」父母該如何正確處理的三點。別讓不重視「首因效應」害了孩子,「首因效應」從父母做起,正確運用「首因效應」給孩子奠定一個美好未來。
大家對首因效應有什麼見解和想法?歡迎屏幕下方留言說出你的意見。我們一起探討~
關注椰子媽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