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丑初,在滴水成冰的北京,一個男人徹夜難眠,這座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靜謐而又凄冷,丑初三刻,一個太監飛奔而來跪倒在男人面前,帶著哭腔說:「皇上,皇后娘娘崩逝了」,皇帝腦袋一空,雙目眩暈,身邊的隨侍見狀趕緊起身攙扶,好一會兒,皇帝才緩過勁兒來,「朕…朕要見皇后最後一面……」
這一天凌晨,33歲的當朝皇后鈕祜祿氏崩逝,深愛他的丈夫道光帝悲痛萬分,追謚她為孝全皇后,這位年輕皇后的離世讓後世議論紛紛,有人說她是得罪了婆婆恭慈皇太后而被毒害,也有人說她加害皇六子奕訢被發現而被賜死,眾說紛紜間,唯有撥雲方能見日。一世榮寵孝全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孝全皇后有多受寵愛,僅從她的受封經歷就可一窺。
道光二年(1822年),選秀初封為嬪,賜號「全」,年15歲;同年十一月初二入宮。
道光三年(1823年),晉封為全妃,年16歲;同年十二月,小產。
道光四年(1824年),晉封為全貴妃,年17歲;
道光十三年(1833年)八月十五,晉封為皇貴妃,年26歲;
道光十四年(1834年),冊立為皇后,年27歲。
孝全皇后初入宮就是嬪位,而道光帝的潛邸舊人側福晉富察氏也不過只是嬪位,僅僅兩年,孝全皇后就升為全貴妃,因為清朝有皇后在不冊皇貴妃的不成文規定,此時鈕祜祿氏已經達到了她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孝慎皇后離世不久,鈕祜祿氏就晉封皇貴妃,次年,就繼立為後,注意!這時候孝慎皇后的喪期還沒滿。道光二十年,鈕祜祿氏崩逝,道光帝心痛萬分,自此再不冊立皇后。鈕祜祿氏與道光帝育有一子二女,其子奕詝就是後來的咸豐帝,道光帝立奕詝為儲君,某種程度上是對孝全皇后的愛屋及烏,他們長大成人的四公主是道光帝最寵愛的女兒,她的駙馬也是道光帝女婿中出身、地位最高的。這樣一位才、智、貌俱全的皇后為什麼會年僅三十三歲就離世了呢?死因疑雲孝全皇后的早逝讓後世議論紛紛,現在的兩種野史奇聞最為盛行:
一、賜死說奕訢和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貴妃)
這個說法是說孝全皇后對靜貴妃所生的六阿哥奕訢心存戒懼,認為奕訢文武雙全、聰明過人,處處壓奕詝一頭,想要趁著奕訢年紀尚小毒害於他。
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就能知道,這裡面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
1.鈕祜祿氏自己是皇后,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雖然是地位僅次於她的靜貴妃,但是嫡庶有別,作為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的道光皇帝,很難說對子女不存嫡庶之見,奕詝既是事實上的長子,又是嫡子,以靜貴妃和奕訢的出身,根本威脅不了她和奕詝;
2.以道光帝對鈕祜祿氏的恩寵,靜貴妃實在難以與之企及,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即使道光帝升靜貴妃為皇貴妃,執掌後宮,也依舊沒有冊立奕訢為皇儲,由此可見,鈕祜祿氏根本不需要冒這麼大大的風險做一件可有可無的事;
3.這個故事的演義成分太大了,皇后與兩位皇子的飲食那可是經過層層檢驗才送上桌,孝全皇后怎麼會愚蠢到在膳食上下毒,還是在自己居住的鐘粹宮下毒,即使能成功,也會馬上查到她身上,以歷史上對孝全皇后聰穎伶俐溫婉體貼的記載,她根本不可能做這種傻事;《璇宮春靄圖》,圖為孝全皇后和奕詝
4.即使退一萬步來說,道光帝就算立奕訢為皇儲,道光帝百年之後,孝全皇后也是名正言順的母后皇太后,就像婆婆恭慈皇太后一樣,享受皇太后的榮耀和富貴;
5.孝全皇后崩逝後,道光帝命博爾濟吉特氏遷居鍾粹宮撫養奕詝,如果真如傳聞所說,道光帝怎麼可能讓奕訢的生母撫養奕詝呢?一邊是毒害兒子的兇手之子,一邊間接造成母親離世的母子二人,這…情理不通。
6.咸豐帝即位後對養母可謂極盡尊崇之能事,以皇太后的禮制供養,對養母百般孝敬,除了皇太后的名號外,博爾濟吉特氏得到了皇太后所享受的一切待遇,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在養母病危時是咸豐帝自己想要尊封養母為太后,而非是傳言所說的奕訢矯旨。若這個皇后毒害庶子的故事是真的,奕詝怎麼可能容得下靜貴妃母子還格外優容呢?
7.種種歷史應證,孝全皇后是崩逝在圓明園的,根本不在紫禁城,大冬天的又哪來的貓呢?二、太后下毒恭慈皇太后鈕祜祿氏
相傳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歲大壽時,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製作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在太后寢宮壽康宮(在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中)頌讀賀壽。而皇后為了討得皇帝和太后歡心,也來湊熱鬧,且她詩詞文章無一不精,當下一揮而就,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請安時,隨便聊起皇后賦詩祝賀一事。太后卻說:「皇后敏慧過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覺得她講得奇怪。太后又道:「婦女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道光帝聽了也沒放在心上。但宮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這種隨意閑聊添油加醋地說給皇后聽。皇后有些不高興,心想:「我乃一國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長子,將來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難道能說我沒有福分么?」覺得太后有意損她。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寵愛,更生驕嬌之氣,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來。有時去壽康宮請安,言語中頗含譏諷。太后一貫養尊處優,無法忍受。婆媳兩人越來越生分了,再加上宮女嬪妃們從中搬弄是非,關係更加不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風寒,太后親自駕臨皇后寢宮探視,態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頗覺欣慰。轉眼過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鳳輦去壽康宮叩頭謝恩,婆媳兩人聊得很開心,關係似乎好轉。過了幾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給皇后,皇后喝過後當天就暴崩了。孝全皇后在畫像中的各種形象
這個故事相比於毒殺庶子的故事看起來更真實,而且很符合民間婆媳關係不好相處的認識,但是這個傳聞也有幾個明顯的不合理之處:
1.道光朝的皇太后鈕祜祿氏並非道光皇帝的生母,乃是道光帝的生母孝淑皇后喜塔臘氏崩逝後,乾隆帝給兒子嘉慶帝指定的繼後。而且此時太后的兩個兒子都已經逝世,他唯一能依賴的就是道光帝,如果太后以這麼明顯的方式毒殺受道光帝隆寵的皇后,她以後的生活絕不會好過,但從以後的歷史來看,道光帝對太后依舊如常;
2.這個故事裡所塑造的皇后和歷史所記載的孝全皇后在性格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大概只是符合了民間的某種猜想而杜撰出的虛假故事。史書記載道光帝《喜溢秋庭圖》局部,圖二人乃道光帝與孝全皇后
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七:上奉皇太后幸同樂園。進膳畢。幸湛靜齋。視皇后疾。侍送皇太后還綺春園。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六:上詣綺春園問皇太后安。申刻、復詣綺春園。奉皇太后臨視皇后疾。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八:因皇后病重,祿喜請旨。奉旨,如若事出,諸事按十三年孝慎皇后例。沒日祿喜帶首領太監在二宮門澹懷堂輪流舉哀,俟皇后靈寢進城送至城內,仍回圓明園各歸本處。欽此。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丑刻,皇后崩。上臨視悲痛。詣綺春園問皇太后安。辰刻、皇太后至澹懷堂臨奠。上跪迎於碧靜堂外。侍送皇太后還綺春園。
由上可見,孝全皇后的離世是有一個患病到離世的過程的,不是一個突然的結果,野史所說實在離譜,我們所應做的正是不斷地撥雲見日,探尋歷史的小細節,歷史的小細節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思考。
道光皇帝的一生所愛孝全皇后為何盛年離世?婆媳不和還是另有隱情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丑初,在滴水成冰的北京,一個男人徹夜難眠,這座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靜謐而又凄冷,丑初三刻,一個太監飛奔而來跪倒在男人面前,帶著哭腔說:「皇上,皇后娘娘崩逝了」,皇帝腦袋一空,雙目眩暈,身邊的隨侍見狀趕緊起身攙扶,好一會兒,皇帝才緩過勁兒來,「朕…朕要見皇后最後一面……」
這一天凌晨,33歲的當朝皇后鈕祜祿氏崩逝,深愛他的丈夫道光帝悲痛萬分,追謚她為孝全皇后,這位年輕皇后的離世讓後世議論紛紛,有人說她是得罪了婆婆恭慈皇太后而被毒害,也有人說她加害皇六子奕訢被發現而被賜死,眾說紛紜間,唯有撥雲方能見日。
一世榮寵孝全皇后鈕祜祿氏朝服像
孝全皇后有多受寵愛,僅從她的受封經歷就可一窺。
道光二年(1822年),選秀初封為嬪,賜號「全」,年15歲;同年十一月初二入宮。
道光三年(1823年),晉封為全妃,年16歲;同年十二月,小產。
道光四年(1824年),晉封為全貴妃,年17歲;
道光十三年(1833年)八月十五,晉封為皇貴妃,年26歲;
道光十四年(1834年),冊立為皇后,年27歲。
孝全皇后初入宮就是嬪位,而道光帝的潛邸舊人側福晉富察氏也不過只是嬪位,僅僅兩年,孝全皇后就升為全貴妃,因為清朝有皇后在不冊皇貴妃的不成文規定,此時鈕祜祿氏已經達到了她所能達到的最高地位,孝慎皇后離世不久,鈕祜祿氏就晉封皇貴妃,次年,就繼立為後,注意!這時候孝慎皇后的喪期還沒滿。道光二十年,鈕祜祿氏崩逝,道光帝心痛萬分,自此再不冊立皇后。鈕祜祿氏與道光帝育有一子二女,其子奕詝就是後來的咸豐帝,道光帝立奕詝為儲君,某種程度上是對孝全皇后的愛屋及烏,他們長大成人的四公主是道光帝最寵愛的女兒,她的駙馬也是道光帝女婿中出身、地位最高的。這樣一位才、智、貌俱全的皇后為什麼會年僅三十三歲就離世了呢?
死因疑雲
孝全皇后的早逝讓後世議論紛紛,現在的兩種野史奇聞最為盛行:
一、賜死說
奕訢和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貴妃)
這個說法是說孝全皇后對靜貴妃所生的六阿哥奕訢心存戒懼,認為奕訢文武雙全、聰明過人,處處壓奕詝一頭,想要趁著奕訢年紀尚小毒害於他。
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就能知道,這裡面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
1.鈕祜祿氏自己是皇后,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雖然是地位僅次於她的靜貴妃,但是嫡庶有別,作為以嫡長子身份繼承大統的道光皇帝,很難說對子女不存嫡庶之見,奕詝既是事實上的長子,又是嫡子,以靜貴妃和奕訢的出身,根本威脅不了她和奕詝;
2.以道光帝對鈕祜祿氏的恩寵,靜貴妃實在難以與之企及,從後來的歷史來看,即使道光帝升靜貴妃為皇貴妃,執掌後宮,也依舊沒有冊立奕訢為皇儲,由此可見,鈕祜祿氏根本不需要冒這麼大大的風險做一件可有可無的事;
3.這個故事的演義成分太大了,皇后與兩位皇子的飲食那可是經過層層檢驗才送上桌,孝全皇后怎麼會愚蠢到在膳食上下毒,還是在自己居住的鐘粹宮下毒,即使能成功,也會馬上查到她身上,以歷史上對孝全皇后聰穎伶俐溫婉體貼的記載,她根本不可能做這種傻事;
《璇宮春靄圖》,圖為孝全皇后和奕詝
4.即使退一萬步來說,道光帝就算立奕訢為皇儲,道光帝百年之後,孝全皇后也是名正言順的母后皇太后,就像婆婆恭慈皇太后一樣,享受皇太后的榮耀和富貴;
5.孝全皇后崩逝後,道光帝命博爾濟吉特氏遷居鍾粹宮撫養奕詝,如果真如傳聞所說,道光帝怎麼可能讓奕訢的生母撫養奕詝呢?一邊是毒害兒子的兇手之子,一邊間接造成母親離世的母子二人,這…情理不通。
6.咸豐帝即位後對養母可謂極盡尊崇之能事,以皇太后的禮制供養,對養母百般孝敬,除了皇太后的名號外,博爾濟吉特氏得到了皇太后所享受的一切待遇,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在養母病危時是咸豐帝自己想要尊封養母為太后,而非是傳言所說的奕訢矯旨。若這個皇后毒害庶子的故事是真的,奕詝怎麼可能容得下靜貴妃母子還格外優容呢?
7.種種歷史應證,孝全皇后是崩逝在圓明園的,根本不在紫禁城,大冬天的又哪來的貓呢?
二、太后下毒恭慈皇太后鈕祜祿氏
相傳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歲大壽時,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製作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在太后寢宮壽康宮(在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中)頌讀賀壽。而皇后為了討得皇帝和太后歡心,也來湊熱鬧,且她詩詞文章無一不精,當下一揮而就,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請安時,隨便聊起皇后賦詩祝賀一事。太后卻說:「皇后敏慧過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覺得她講得奇怪。太后又道:「婦女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道光帝聽了也沒放在心上。但宮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這種隨意閑聊添油加醋地說給皇后聽。皇后有些不高興,心想:「我乃一國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長子,將來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難道能說我沒有福分么?」覺得太后有意損她。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寵愛,更生驕嬌之氣,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來。有時去壽康宮請安,言語中頗含譏諷。太后一貫養尊處優,無法忍受。婆媳兩人越來越生分了,再加上宮女嬪妃們從中搬弄是非,關係更加不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風寒,太后親自駕臨皇后寢宮探視,態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頗覺欣慰。轉眼過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鳳輦去壽康宮叩頭謝恩,婆媳兩人聊得很開心,關係似乎好轉。過了幾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給皇后,皇后喝過後當天就暴崩了。
孝全皇后在畫像中的各種形象
這個故事相比於毒殺庶子的故事看起來更真實,而且很符合民間婆媳關係不好相處的認識,但是這個傳聞也有幾個明顯的不合理之處:
1.道光朝的皇太后鈕祜祿氏並非道光皇帝的生母,乃是道光帝的生母孝淑皇后喜塔臘氏崩逝後,乾隆帝給兒子嘉慶帝指定的繼後。而且此時太后的兩個兒子都已經逝世,他唯一能依賴的就是道光帝,如果太后以這麼明顯的方式毒殺受道光帝隆寵的皇后,她以後的生活絕不會好過,但從以後的歷史來看,道光帝對太后依舊如常;
2.這個故事裡所塑造的皇后和歷史所記載的孝全皇后在性格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大概只是符合了民間的某種猜想而杜撰出的虛假故事。
史書記載道光帝《喜溢秋庭圖》局部,圖二人乃道光帝與孝全皇后
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七:上奉皇太后幸同樂園。進膳畢。幸湛靜齋。視皇后疾。侍送皇太后還綺春園。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六:上詣綺春園問皇太后安。申刻、復詣綺春園。奉皇太后臨視皇后疾。
道光二十年正月初八:因皇后病重,祿喜請旨。奉旨,如若事出,諸事按十三年孝慎皇后例。沒日祿喜帶首領太監在二宮門澹懷堂輪流舉哀,俟皇后靈寢進城送至城內,仍回圓明園各歸本處。欽此。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丑刻,皇后崩。上臨視悲痛。詣綺春園問皇太后安。辰刻、皇太后至澹懷堂臨奠。上跪迎於碧靜堂外。侍送皇太后還綺春園。
由上可見,孝全皇后的離世是有一個患病到離世的過程的,不是一個突然的結果,野史所說實在離譜,我們所應做的正是不斷地撥雲見日,探尋歷史的小細節,歷史的小細節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思考。